电子设备往往都是由若干个电子元器件构成,而在设备的电路设计中,通过电子元器件的可靠串联模型,才能够实现电子设备和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。对于大部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来说,其使用可靠性是基础和核心,任何一个小的电子元器件的功能丧失,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功能的丧失。因此,为了保证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,必须要加强设计人员对电子元器件使用可靠性的认识,并且进行科学、合理的选择与使用,才能够保证电子元器件使用可靠性的不断提升,以此促进整机的稳定运行。
1、 缺乏科学的设计
通过对以往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,电子元器件的失效,除了其本身的质量问题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电子元器件的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。比如某雷达产品,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晶振振荡不稳定的现象,通常会认为是由于集成电路所引起的,在更换集成电路之后现象仍然存在,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,是电路设计不合理所引起的,因此对电力设计进行了更改,故障便彻底消除。
2、 人为因素的干扰
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,在导致电子元器件失效的各种原因中,人为因素占据着很大的比例,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,库存、搬运、安装调试、试验等环节都可能会由于人的因素而导致电子元器件的失效。比如在电子元器件的装配过程中,将单元板进行组成之后,对整个系统进行运行调整,这时整机功能正常,但是将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印制板进行焊接并且装机之后,设备却无法正常运转,通过专家分析,是由于焊接过程中,没有使电烙铁达到理想的接地状态,不满足电路焊接标准要求,而导致设备整机无法运行。
3 、因他电应力
近年来,由于其他电应力而引起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比例逐年的提升,其中较为典型的因素有接地不良、反冲电动势、二次击穿、静电等等。如很多单位的供电系统都是接“0”保护,即“零”线与“地”线接在一起,这是符合供电系统的使用标准的。然而,对于微电子器件、CMOS器件,在其电路设计、调试和生产过程中,则必须采用接“地”保护,即“零”线与“地”线必须要严格分开。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,而导致了电子元器件的失效。